
Haven’t a strong head, but I pretend to be.
Isn’t an autohypnosis, I deem I can do it without any hesitation.
Haven’t a strong head, but I pretend to be.
Isn’t an autohypnosis, I deem I can do it without any hesitation.
在電腦前定格許久,然後,焦慮地把音樂換了又換,Jazz、Country、R&B、Soul、Hip Hop 到 Rock,沒有一首歌可以安撫我此時的躁鬱。深夜5點,氣溫10度,天冷了夜深了,形勢怎樣看都應該速速關上電腦躲進被窩裡取暖,告別靜悄的夜。拖著沒有進度的報告,坐不住索性站起身,在見方的房間來回走動、踱步、伸懶腰、單腳獨立,或倚在牆角,癱著。
一年前在C公司打工時,常和鄰座的V同事聊著公事也聊著屬於同齡也同校的生活趣事。有一次我們看著公關公司設計的問卷,基本資料第一欄是關於年齡的調查:(1) 15-19歲. (2) 20-24歲. (3) 25-29歲. (4)30-34歲. (5) 35歲以上。剛過生日的她不甘心地選填了(3),而晚她一個月生日的我還在保護傘下,心虛地在(2)打勾。那刻,位置隔不到2公尺的我們,似乎被這樣的選項無形拉遠至5歲的距離,各自代表不同年齡層的消費閱聽眾,儘管再不到一個月我就趕上這中間5歲的gap。
曾幾何時,天真地以為,一直走一直走,就可以走到世界的盡頭。只要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
這段路程從不孤單,我混雜在無以名具的人群中,有時低頭跟著大家腳步規循向前,井然有序。有時則被後頭迫不及待的人推擠地不得不邁開下一步,著急慌忙。終究向前,同個方向,看也不看的篤定。
歐洲中世紀只有『嬰兒』和『成年人』兩組概念,直至十六世紀後期才開始出現所謂『兒童』的分類,再到十九世紀末才產生對『青少年』的獨特認知,把屬於某組年齡範圍的人稱為『青少年』(adolescent) ,賦予比較特別的看待;從此,青少年有了自己的名字。----H.Kl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