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電影,因為看的是別人拍的電影,哭的是自己過的人生。我不會說《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是部「浪漫愛情喜劇」,因為哭點實在是太大顆了。
看到片名會以為是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續集,但,不是它真不是(片中大牛語氣)。按照導演薛曉路的說法,片名的「不二」,就說明了這部電影不是第二集,所以是「原班人馬,全新故事」。故事非發生在北京與西雅圖,而是在澳門跟洛杉磯,但既然不是續集,也不是在北京跟西雅圖取景,為什麼名字還硬要這樣取?
我喜歡看電影,因為看的是別人拍的電影,哭的是自己過的人生。我不會說《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是部「浪漫愛情喜劇」,因為哭點實在是太大顆了。
看到片名會以為是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續集,但,不是它真不是(片中大牛語氣)。按照導演薛曉路的說法,片名的「不二」,就說明了這部電影不是第二集,所以是「原班人馬,全新故事」。故事非發生在北京與西雅圖,而是在澳門跟洛杉磯,但既然不是續集,也不是在北京跟西雅圖取景,為什麼名字還硬要這樣取?
《要聽神明的話》真是部又輕鬆又緊湊的爽片,以為走出戲院就沒事,強大後勁卻在睡了幾晚後一波波來襲。
九把刀說「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我倒覺得人生更像是一場接一場的遊戲,當下可能卡關大失血,但又在下個轉角補血完成戰鬥力竄升百分百。《要聽神明的話》完整呈現那種遊戲人生,看似輕鬆卻又富涵哲理。
以校園為題材的電影總是能輕易引起共鳴,「青春」兩字就像一把大傘,不管距離多遠,一撐開便輕鬆收編所有流離的記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如此,《聽說桐島退社了》亦然。所以不管是20、30乃至40歲,只要曾經年輕,且至今仍未甘心鬆手青春尾巴,都會在看完《聽說桐島退社了》後,被青春氣息狠狠一擊,倒臥在自己青春想望中,回憶裡快轉一回。
人縱使無法做到萬分正直,至少行為也要落在正派的象限裡。不能坦蕩蕩,行得端坐得正,至少也要對做過的事勇於承擔一肩扛起。無愧於心,是正義的最低限度。
歐洲中世紀只有『嬰兒』和『成年人』兩組概念,直至十六世紀後期才開始出現所謂『兒童』的分類,再到十九世紀末才產生對『青少年』的獨特認知,把屬於某組年齡範圍的人稱為『青少年』(adolescent) ,賦予比較特別的看待;從此,青少年有了自己的名字。----H.Klein
電影在台灣,總被認為是不怕餓死的人從事的良心事業,夢想與麵包的抉擇讓很多初踏入電影領域、滿腔熱情的年輕人磨掉長年累積的希望與信心。但每年還是有很多不畏死的初生之犢紛紛提槍上戰場,他們的名字總稱為「電影系學生」,即將畢業並將所學與期盼通通擲入電影業界的湖面,會不會有漣漪漾出尚不可知,是他們單純無知對現實殘酷與環境的匱乏一無所知,還是一如潔淨天使拯救大勢已去的枯竭大地?
一部停格在年輕狂想與現實之間的短片.......
「What is your deepest fear in mind ?」
你心中最深的恐懼是什麼?一句不斷在電影《Coach Carter》卡特教頭中重覆的台詞,也讓我在被劇情感動的同時,深深思索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