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個導演同學突然提到一個好似打從義大利來但他也遺忘名字的作家寫的一段話,意思大概是這樣:這世上有四種書,一種是你看過的,第二種是你沒看過但別人問你時你會說你看過,另一種是你沒看過等於有看過的書,最後一種是你沒看過但也從沒想過要去翻來看的書。

我對第二種書特別好奇。

我不是個愛看書的人,雖然頗愛耗時間在那家只要7-11有營業它就不會打烊的書店,但大抵的時間都在漫無目的的遊走,從這櫃晃到那櫃,或站或坐,用一種最舒服的姿勢觀察百態。挑幾本書名念來繞舌或封面設計吸引我的書,隨性翻閱。

我愛買書,策略和買CD相差無幾,看看書皮上極盡誇飾的介紹,關於作者的文字,看看名人怎麼幫作者薦序,用不著翻超過十頁就可以打定主意要夾著或歸位。購入的書先置於書架一隅,利用被分割破碎所剩無幾睡不著沒節目看MSN朋友全離線的時候,龜速消化。

我想著哪些書是我沒看過但不願承認的。經典到不可不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百年孤寂?咆哮山莊?以上我不會羞於承認只聽過書名。同學提到紅樓夢這部中國文學經典,我也只讀過劉姥姥逛大觀園那部份,誰愛誰愛誰結局是什麼我全都不清楚。

是我對自己的無知口無遮攔?

26個字母在眼前排列組合調戲我,眼花撩亂頭昏腦脹口乾舌燥手舞足蹈,隨手揀起斜倒一旁,另名同學借我的書,作者是他的大學學弟,1984年生。

男孩攔下飛機。

一派看書的輕鬆姿態,我鑽進被窩,宿舍有些潮濕,棉被總有些許受潮的冷。書分為四部,每部有810篇不等的文章。我守規矩地從第一頁翻起。頭一遭看年紀比我小的人寫的書,想著再過十載二十載,出書的作者全都會比我年輕,對光陰流逝的恐懼又莫名加深幾分。

「轟」,他第一部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個字,石破天驚。

不到十分鐘,我開始焦躁不耐煩,不是感染作者的躁鬱症狀,也不是延續晚上開始對每個路人無來由厭惡的情緒,應該是他文字表達方式不討我的喜。翻不到五頁就出現諸如馬修卡索維茲、麥可康寧漢等人(其實還很多)的名字,然後StingEnimenThe CharlatansKula Shaker也穿插其中,太過刻意有賣弄之嫌,提到的音樂我都熟,平日花在唱片行下的苦工沒有白費,但那些作家我就一個都不知道,是惱羞成怒嗎?不確定,反正就是不欣賞這樣的風格。

做了理性的抉擇,與其受艱澀難懂、一句話可以長到手掌寬還不下句號的英文荼毒,我還是選擇窩在冷濕的被窩,培養高燒不退的小宇宙爆發。

真是個死小鬼,我心想。繼續以15秒鐘翻一頁的節奏掃過。

到了第二部,我停頓。思緒空白,不確定秒鐘多繞了幾圈。那樣的文字,感染力和第一部迥異。這樣形容好了,第一部我是站在對岸遙望著,甚至霧裡看花,但第二部時空整個錯置,我跌進那樣的氛圍,抽掉前部略嫌刻意營造的敘事體,呈現出的是種自我對話的表述,獨白式的囈語呢喃。套用第20頁他回應北島(又是個我不認識的詩人)的文字,「那是你的言說,也是我的言說」。好熟悉,雖然還是不知道馬修卡索維茲、麥可康寧漢是誰,但我彷彿從字裡行間看到那股被壓抑已久的氣焰,蓄勢待發卻無處發洩的不和諧。

繼續讀著,15秒翻一頁,但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花了比讀完一篇文章還久的時間,在思索著。

「最終,他跑了過來。」這是這本書的最後一段文字,忍不住略過前面先偷看一下,悄悄闔上書扉。

發現,書的封面,是個小男孩靠坐在牆角,望著眼前那飛不起來的紙飛機,失神發呆。


p.s導演同學補充說那個義大利作家名叫卡爾維諾.....

【圖片來源】http://blog.yam.com/schiz_g/


【內容介紹】

那男孩攔下飛機 
作者:陳玠安

出版社:洪範
 
       
       陳玠安為洪範強力推薦之年度文學新星,十六歲開始寫作,期間登上《幼獅文藝》「
Youth Show」單元;參加台北國際詩節活動,文章收入合著書《成長地圖》。二○○四年獲台積電青年學生小說書評獎首獎,二十歲由洪範為其出版第一部散文集。

    《那男孩攔下飛機》內含感性自剖、如夢小說、詩與記憶共構之散文、散文詩……等橫跨多類創作介面,充份展示其全面性熟練而強悍的早慧文采。行文如樂曲之起伏跌宕,有時字字綿密爭疊讓人無法喘息,有時又似雪花緩緩陷落人間的冷凝與穩靜;堪稱年輕一代最教人驚喜之文字彈奏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0248
 

 

文章標籤
那男孩攔下飛機 陳玠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ncem 的頭像
fancem

fancem is not dead

fanc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