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一條火速攀越的電動扶道上,瞬間載行挪移急速,切割畫面斷裂彷若拼貼,兩側風景模糊斷訊,目光只得聚焦前方,那望不見終端的小光束。

「我們不知道是誰發現水,但肯定不是魚!」-- M. McLuhan

科技以一種超乎想像的速度在突變,而我們就如同悠游水中的魚,水溫升高驟降都無礙生活,甚至太安逸於其中,絲毫感覺不到冷暖變化的差異。McLuhan說媒體是人的延伸,滑鼠成為我們的手透過網路伸向世界的某一端點,我們開始意識到在電腦面前,自己不僅僅站在原地,而是無極限地向外延伸、延伸再延伸。

初次接觸電腦是在國小,電腦系統還是DOS時期,學著如何讓平日出現在課本上的文字,活脫脫著以ㄅ半方式輸入在螢幕上。之後我就暫時斷絕電腦更新升級的資訊,極少碰觸電腦。直到大學,在室友的協助下,我申請了BBS帳號,開始用PTT與班上同學進行線上 / 線下人際互動的轉換,我們在線上談論線下的校園生活,又在線下的實際互動中繼續溝通線上未完的話題。你會發現有些人平日在實際生活中沉默寡言,但在身份斷裂的網路世界中,活像是換了個人似地,頓時神氣活現起來。

20021,在學校宿舍裡,當所有室友都深陷線上遊戲的泥沼中,我在網路上找到另個情緒抒發的出口,成立自己的新聞台The Fancem Code,開始在上面記錄自己的生活,從大學生活、半年補習與書本為伍的時期、放榜成為準研究生的喜悅、在投筆從戎還是一股作氣直衝研究所兩者間徬徨的忐忑,到穿上迷彩服、苦中作樂值得回憶但不想再重來一次的軍旅生活,全數點滴都鉅細靡遺地寫在其中,作為一種生活體驗的紀念。當然中間也穿插著我脆弱且未夠班的感情那一面。

200510,迷彩服未脫,悄悄開設我的無名 fancem is not dead,開始習慣用照片寫日記,用文字表露心情。這裡記載我第二段生活時期,從軍旅後半時期開始,中間接續為研究所生活、打工小弟、紐約流浪日記到正式踏入職場的菜鳥上班族心聲,雖然無名系統狀況不斷,常惹得怨聲載道,但無法否認地,這裡的社群性極高,輕易克服地域性問題,增加我與許多同為網路世界飄蕩者的互動,看看大家的留言與回應,也算是生活中的小消遣之一。

「在國外,幾乎人手一個帳號。」 20089,在主管多次的勸服下,我加入了facebook社群有了自己的帳號,試圖走出台灣朝向國際化。facebook在國外盛行多年,各種社群group都有,可以玩心理測驗、養小寵物,有時找電影資訊都會連到facebook來。最近facebook在台灣也因為接續不斷的新聞曝光而開始引起大家注意討論。國外有員工因請病假在家上facebook而被解雇羅志祥網戀把妹等新聞連番滾上新聞首頁,短期內的強力曝光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為facebook置入的新聞話題。話雖如此,懶散的我始終無法體驗facebook的魅力,沒有積極更新,帳號呈現假死狀態,期間卻仍不斷有人加我好友,摸不著頭緒他們是怎麼連到我這裡來,但遠來是客,有人加我,我都會禮貌性回加。因此我的facebook唯一有在更新的,就是好友名單了,至今名單中有107位好友,但其中真正認識的大概不到30位。在網路世界這些都不足為奇,畢竟我也主動加了一些與我只有過幾面之緣的人,納入在我的好友名單中,如柏蒼、志寧、小樹這些音樂名人,擺放在那,看了自己就很開心。好友名單洋洋灑灑一堆人,卻未曾有過什麼互動,這也算是網路世界的特性之一吧。

20094,在好友的推薦下,我又加入了另一個社群plurk (噗浪),然後我像發現新大陸一頭栽入其中,只能說噗浪真是上班族的好伙伴,簡而來說,噗浪是一種碎碎念的微網誌,工作上遭遇任何不吐不快的事都可以在噗浪上盡情地暢所欲言(當然前提是你沒有將你的老闆、同事與客戶加入好友群裡)。在噗浪世界裡我呈現一種焦慮煩悶的情緒,但這百分之百是我工作時緊繃的狀態,有些苦水我沒辦法跟同個工作環境中的人傾訴,卻又無法嚥下,就轉而到噗浪裡用幾句毫不修飾的文字大剌剌地表露。上班的小樂趣就是一邊處理繁瑣的公事,一邊在plurk噗上一堆牢騷。噗浪更貼近上班族的一點,除了介面簡單易懂外,就是可以套用上班族偽裝認真的版型outlookexcel樣式,光明正大地在辦公室跟好友噗來噗去。好友不過10來個,彼此的互動更坦承,也更直言無諱。

網路世界的小玩意好多,各式blogfacebookplurkflickrTwitter等社群玲瑯滿目,好像至少要加入幾個才不至被社會冷落淘汰。我有一個公開與大家分享生活的無名、一個很少更新的facebook跟一個牢騷滿腹的plurk。有facebook帳號的人歡迎加入我好友,我之後會試著慢慢體會facebook的樂趣,但plurk就且讓我保留一些空間,等到實際互動關係中產生交集,了解彼此的背景與在噗上抱怨的事後,再加入也不遲。

 

arrow
arrow

    fanc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