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是種對嚴肅、完整、具有某種重要性之行動的摹仿
(姚媛,2002Berger1997)
。觀眾在觀賞過程催化出的憐憫與恐懼等感官知覺,都將成為悲劇淨化的對象。相對於悲劇,喜劇則是對可笑、有缺點並具相當長度之行動的摹仿,透過讓人不感到痛苦難受的缺陷與醜陋,引起快感與笑鬧來宣洩情感。

喜劇與悲劇分屬敘事紋理的兩端,電影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 
卻巧妙遊走於悲劇之名與喜劇之實之間,乍看片名似乎是齣有關喪禮的悲劇,但坐定後電影放映不到三分鐘,全場立即爆笑如雷,直至終場才稍稍歇止。是悲劇?亦或喜劇?

超完美告別》劇情大綱

以下是從 星光大道電影快報 中轉錄的劇情大綱,我看電影前習慣會先行搜尋劇情簡介,預做了解,但有些人似乎很害怕在看電影前預知劇情,怕壞了觀影的期待與興致。近期大熱門非 《色,戒》 莫屬,每堂課的老師都要來討論一番。我雖尚未欣賞這部大
家口中精準、細膩、高段、感人的鉅片,但不排斥默默聆聽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對於錦上添花的影評也常因興致一來讀上個幾篇。只是不時看到有些人猛摀耳朵,不解其用意與差別何在。再強調一次,以下斜體字為劇情大綱,請那些摀耳朵的人自行跳過,謝謝。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感情不甚融洽、既保守又傳統的家庭裡
。這個家庭的父親有天突然過世,小兒子丹尼爾於是邀請了親朋好友,參加這場盛大的告別式。這是家族成員們難得聚首的一天,但所有人卻都是為了自己心中所掛念、焦慮的事而來,包括了丹尼爾那個一直想獨立買新屋的新婚妻子珍。而丹尼爾名聲顯赫卻自以為是的作家哥哥羅伯特,也自紐約趕回來了

這時,丹尼爾的表妹瑪莎和她未婚夫賽門也來參加。正為婚事苦惱的他們,因為瑪莎父親的百般阻撓,而使準新郎賽門焦慮不已。賽門因錯服鎮靜劑而大鬧告別式,向來嚴謹的他竟還在親友團前脫了精光,讓瑪莎父親差點昏倒


然而禍不單行,更令人震驚的事也接著發生了。一個神秘怪客來到了這場告別式上,他威脅兩兄弟:要爆料他們死去父親的驚天醜聞。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醜聞?丹尼爾和羅伯特會受到威脅嗎?在這場奇特的告別式上,還會出現哪些荒誕無稽的事?而這些奇聞妙事,又會改變他們並不融洽的感情嗎?

全片由一個抬錯的棺材開端,引發一連串烏龍事件。緊湊的劇情圍繞在一個看似普通的莊園,上演著一齣
「認真的鬧劇」,每個角色盡職地扮演著喪禮的觀禮者,彼此又各懷心機,別有用意。在編劇狄恩克雷格(Dean Craig)的巧筆下,一場告別式在眾人合力荒腔走板的演出下,瀰漫股乖誕氛圍。

我相當害怕參加喪禮,不僅是不習慣穿著拘謹面對平日極少往來的眾親友,對於心態調適也沒個準,更對傳統喪禮儀式的冗長感到不思議。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喪禮,殯葬禮俗呈現許多社會性功能,讓家屬得以團聚,共同化解喪親的悲傷。藉此儀式的進行,宣示亡者原本承擔的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將過繼於誰,社會機制亦將繼續運行無礙。我非不孝或缺乏憐憫之情,但繁雜的殯葬禮俗流程擾人,我懷疑是否非要如此折騰一番才能表現出喪親之痛與不捨。相較歐美的告別式,則顯得簡單亦不失隆重,社會功能一項也不少。

死,重如泰山,輕如鴻毛。原來殯葬禮俗儀式亦相同。

喜劇必須存在一個貫穿全劇的丑角,很難在本片中輕易指認該職是由哪個角色擔當,因為乍看之下每個角色一舉手一投足都有令人發噱的笑果,吃錯藥的脫序裸奔行為(還真是個吃錯藥)、誤以為活人已死、死人復活而自己嚇自己,年邁行動不便但耳聰目明的
uncle每個來參加喪禮的親友表情嚴肅地輪流兼演丑角一職,環環相扣引出最後一段死者(似乎到蓋棺最後一刻才放心確定死者確實已逝)小兒子語重心長的一段真誠悼辭。這不是部純粹笑笑就過去的喜劇,每個笑果前後連貫,一觸即發,非一般俗套粗糙的笑點拼湊。捧腹大笑之餘,相信還存在著許多耐人尋味的線索,足以在每個觀眾心頭埋下個爆彈。十足的娛樂效果,笑到無法歇止,也留下許多富饒深意的線紋尚待觀影者自行梳理。片中來參加告別式的觀禮者不僅親眼目睹一齣鬧劇的發生,亦不得不身陷其中客串演出,而我們透過大螢幕的聲光效果觀看這部電影,不也成為另種觀禮者,觀看這場由告別式為故事主軸的喜劇。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悲劇與喜劇的定義並非來自於內容,而是形式。本片導演法蘭克歐茲(
Frank Oz)成功賦予喜劇另種嶄新形式。

圖片來源: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c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