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影音市場一直以來皆呈現嚴重的
「好萊塢化」,全年票房總值中由美商發行體系運作的影片收入佔了七成以上。剩下三成不到的市場,才由國片與獨立外片發行商瓜分,大環境的分贓不均,獨立片商如何在縫隙中求生存,尋找利基殺出一條血路。刊登於《放映週報》的〈數字會說話 2006年獨立製片台灣市場總體檢一文回顧去年台灣獨立製片片商的行銷表現與票房成績,分析大規模、中規模與小規模映演影片的行銷模式,從中做出檢討與建議。不僅可以迅速了解去年度台灣獨立製片市場概況,也可將其建議用作行銷方向參考。

佐賀的超級阿嬤(雷公發行,票房1630)靠著有效運用名人推薦與溫情攻勢,吸引許多非票房主力的年長觀眾走進戲院。《愛情決勝點(騰達發行,票房604)是大師伍迪艾倫的作品,但大師光環已不具票房保證,反而有令人卻步的反效果,因此在宣傳上,不打大師名號,改以好萊塢愛情片方式操作。《巴黎我愛你(山水發行,票房639)結合不敗的愛情元素與巨星光環,加上「政治正確」的片名,巴黎浪漫之都的印象深刻,果然在金馬獎成功造勢後,好評口碑不斷,迅速發酵,一舉奪下中規模排行榜榜首。反之,《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前景發行,票房297)是去年度極好看的一部華麗風格電影,卻因為片名不得國人緣,結果真的被討厭而導致票房差強人意,相當可惜。可見片名也是個關鍵性因素,一個不小心賣座鉅片就可能因包裝不當淪為票房毒藥。

總結整篇文章,歸納出幾個學者專家指出的重點。

鎖定族群專攻,火力全開
早期一些公關造勢手法,如請明星登台、炒八卦或是鋪天蓋地的廣告,不能説全無成效,但在成本經濟考量下,效益絕對不彰。獨立製片所掌有的資源有限,要與大成本、大製作、大宣傳預算的好萊塢電影相抗衡,必須利用檔期、包裝與適時適當的曝光突顯出影片既有的優勢,經營特定且專屬的觀影族群。鎖定好目標族群後,媒體的選擇也是關鍵因素,近年的幾部賣座國片,如《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很明顯都是鎖定學生族群,因此在宣傳媒體上面,多以學生族群愛用的網路為主要行銷管道,利用部落格、MSN串聯,建立互動機制進行溝通,成功創造票房佳績。

電影端出什麼菜色
媒體宣傳像是輔助的調味佐料,縱使調得好,也要有端得上檯面、符合客人口味的菜色當主菜。在台灣具有票房保證的電影類型就屬驚悚片與愛情感人片。重口味的噴血、催淚片一直不退流行,保有基本盤。驚悚片早期是日片在台灣的主要市場,近幾年泰國鬼片異軍突起,更噁心更血淋淋的畫面搶下市場主導,硬是讓人矇著眼也甘願花錢入戲院被嚇破膽。浪漫純潔的愛情、血濃於水的親情電影,光是靠一些催淚畫面剪成預告強力放送,就可感召一堆人排隊買票等著濕潤淚腺,其中以日式的純愛電影為箇中佼佼者,催淚程度百分百,結合原著小說(漫畫)、電視(日劇改編)的整體行銷手法,無往不利。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台灣非主流映演空間經營日漸困難,台北電影節與金馬影展的熱潮卻沸騰湧起,熱門時段的佳片一票難求,靠著影展的露出累積口碑,隨後上映往往可以延續熱潮,繼續加溫。此道的成功案例有巴黎我愛你》、《愛瘋狂》以及台灣紀錄片《醫生》,都充分利用影展的絕佳機會做足宣傳與造勢,縱使少廳映演也能因絕讚口碑效應,吸引後續的票房積累。

弱勢的獨立製片像是先天條件欠佳的初生兒,若要成長茁壯,必須挑選適當檔期、走出自己獨特定位、鎖定特定的利基市場,並將目標觀眾定位串連,加上特定領域的議題包裝,有效整合跨界資源,進行異業結盟、創造綜效,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小兵立大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ncem 的頭像
    fancem

    fancem is not dead

    fanc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